作者|貓妹妹
來源|大貓好計劃
這幾年,馬老師越來越低調了。
自從在外灘發表那個有名的演講以來,前不久的首富已經很久沒有露面了。 盡管社會上有很多傳言和猜測,但馬老師安坐如山,該退休退休、該釣魚釣魚,抽了個空還把公司法人給換了。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也是向社會出口重量級人才,但考慮到他的特殊身份,急流勇退是不現實的。
你知道有多少只眼睛盯著他嗎? 日前,杭州市國安局依法對“馬某”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罪名相當不一般:勾結境外勢力,煽動分裂、顛覆國家政權,隨便單拿出來一個都重逾千斤。
“杭州+馬某“,這讓很多人有了靈感。
香港一上市,股東馬上跑去拋售。 一開始只是阿里巴巴的一家公司暴跌,沒過多久,京東、百度等科技股也受到了波及,連恒指都被帶下去了四個點。
看的時候誤會加深了,胡錫進了車站。 向有關部門確認一圈后,他這次被克格勃抓住的不是“馬某”,而是而是“馬某某”。
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這次馬老師真是跟著躺了槍。
但真正讓他擔心的,還是千里之外的華爾街。
一年前,四名華爾街投資者向美國地方法院提起了針對阿里巴巴的集體訴訟。 理由是買螞蟻股票讓他們丟了錢。
這個理由可能很多股東不熟悉,但美股在這方面確實做得很好。
最近,這四名老年人又將馬云作為起訴對象。 除非馬老師和螞蟻之間進行了徹底的切斷,否則這場訴訟就會發生。
近一兩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股價開始了夸張的暴跌。 原因很多,有瘟疫的原因、政策變動的關系、戰爭和經濟下滑的原因。 召集大型互聯網公司,總市值為超過1萬億美元。
阿里巴巴也很悲慘。
到去年5月,螞蟻的股價還在200元以上,到了現在,股價喀嚓一聲跌到了100元出頭。市值更是蒸發了兩千多億美元,這種不良擔心無人能及。
因為失去了錢而不舒服,那就打官司吧。
在這次起訴中,他們特意找了一家叫POMERANTZ的律師事務所。 該律所配合長臂的管轄,在應對中國公司方面也有豐富的經驗。
無論是2017年的紅黃青、2019年的尼奧汽車、2020年的幸運咖啡、中芯國際等等,只要有中概股的意外,他們都會馬上站起來,沖到集體訴訟的第一線。
按照美國訴訟的流程和節奏來看,短期內這案子誰輸誰贏還不好說。
但法庭最終判決后,此事板上釘釘,成為未來“長臂管轄”的法理依據,將被無限復制模仿。 到時候,所有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都必須參與進來。
他們為什么盯著螞蟻不放?
要知道,截至今年3月底,市值不足1億美元的中概股公司有136家,從高峰到低谷,犧牲的美國韭菜可以繞地球好幾圈。 算上2011年、2020年風波中摘牌退市的“老玩家”,這個數字需要進一步擴大。
如果律師們真的有那么崇高的正義感,為什么不多次起訴這些公司呢? 理由很簡單,當然是因為沒有油水可賺、而且也缺少典型性。
其實中概股暴跌,本來就是打擊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
2020年,美國通過了所謂的《外國企業說明責任法案》。 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想用美股融資,請訪問那必須要披露自己同本國政府之間的關系,還得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
在該法案的支持下,已有約60家中概數股票被列入預摘錄名單,簡單來說,要么被宣告“死緩”,提交數據和核查稿,要么摘錄。
巧合的是,曾經看好多新經濟公司的摩根大通下調了幾十只中概股的評級,而且一打骨折——螞蟻的定價從180美元降至65美元,百度從245美元降至90美元。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股價和市值約等于這些科技公司的七寸。
與制造業公司不同,互聯網公司不太害怕物理禁運。 這些公司總部都在國內,生產資料是云數據和辦公樓的996個代碼農業,甚至隔離都不影響工作效率。
怎樣才能抓住他們的脖子? 很簡單。斷掉融資渠道。
對互聯網公司來說,上市是回報。 為了不被“內卷”市場淘汰,必須將融合的資金投入研發。 騰訊、阿里等公司的研發投資更是每年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放眼全球,滿足這一水平融資需求的資本市場一個是美股,一個是港股。
美股大幅下跌,港股連年不振,結果相當悲慘。
有人統計過,美國對我們的制裁根據頻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97-2007年,11年共制裁21個實體,平均每年2個實體(其中8年為0 );
第二階段是2008-2017年,10年制裁174個實體,平均每年制裁17個實體;
第三階段截至2018年,近4年制裁實體431個,平均每年108個。
不僅頻率越來越快,涉及的行業也越來越廣。從打壓華為、中興,到圍獵中概股,這套組合拳的威力還是挺大的。
深層次原因,當然還是想限制中國的產業升級。
幾年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在基礎技術研發領域也很活躍。 例如,在“去IOE化”過程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阿里巴巴。
什么是IOE? I是指IBM,o是指Oracle,e是指EMC。 他們在機房、服務器、存儲、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硬件和軟件領域是絕對的實力派。
長期以來,金融、通信、能源等行業在軟硬件領域高度依賴美國的IOE。光花錢也可以,但關鍵是還給你的數據表帶有不小的危險。 特別是在“棱鏡門”之后,這個問題的嚴峻性越來越突出。
怎么辦?自己研發吧。
但是,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并不是那么容易。 像銀行一樣轟轟烈烈地做了好幾年,結果沒什么效果。甚至到了2022年,你還能在公開的采購數據中找到IOE的身影。
2022年1月10日,中行集中采購項目成交結果公布
從2008年開始,阿里率先提出了去IOE的口號,其他國內巨頭也相繼跟進,最終在IT架構、IT設備和云服務領域跨越了曲線。 像美國甲骨文公司一樣,被中國公司擠出了世界排名的第十位之外。
因此,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被美國視為需要遏制的對象,效果當然也很好,—— 2018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前20位里還有9家大陸企業,等到了2021年,這里就剩下了騰訊和阿里這兩家獨苗。
網絡如此重要,應該采取措施。
在前幾天的重要會議上,一年四季冷清的平臺經濟也迎來了翻身的機會。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這個時候和房地產一起被提到,大概意味著什么,這是不言而喻的吧。
本文是網絡新聞網易號“各種態度”的特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