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8-18 點擊: 次 來源:普萊柯生物 作者:馬坤 - 小 + 大
隨著我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 免疫接種已經成為預防和控制豬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免疫接種疫苗可以大大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豬群的生產性能。但近幾年來由于疫苗品質、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豬場免疫失敗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打過疫苗后檢測不到抗體,疫苗防疫后豬場仍然發病等,輕者造成疫苗的浪費,重者會引起疾病的爆發流行,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通過近幾年對一些豬場的生產環節和發病情況的調查, 就當前豬場引起免疫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并由此提出了相應的防制對策。 1. 豬場免疫失敗的原因分析 1.1 豬體自身因素 1.1.1 營養狀況 動物的營養狀況是影響免疫應答的重要因素,當豬的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及氨基酸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就會下降,影響抗體的產生,例如維生素A的缺乏會導致動物淋巴器官的萎縮,影響淋巴細胞的分化、增殖、受體表達與活化,導致體內的T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減少,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降低,因而營養狀況是不可忽視的。 1.1.2 母源抗體的影響 通過胎盤、初乳或卵從母體獲得的抗體稱為母源抗體。母源抗體雖然能使幼小動物具有抵抗某些疾病的能力,但嚴重干擾疫苗免疫后機體免疫應答的產生。如果免疫時母源抗體水平過高, 就會中和疫苗抗原,使機體不能產生足量的抗體,造成免疫失敗。另外,由于來源不同母體的個體之間或同一母體不同個體之間的母源抗體水平存在著差異[3],也不利于免疫應答的產生。 1.1.3 野毒早期感染或強毒株感染 豬體接種疫苗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產生免疫力,而這段時間恰恰是一個潛在的危險期,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機體尚未完全產生抗體之前感染強毒,就導致疾病的發生,造成免疫失敗。 1.2 應激因素 動物機體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經、體液和內分泌的調節,在環境過冷過熱、濕度過大、通風不良、擁擠、飼料突變、長途運輸、轉群、疫病等應激因素影響下,機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此激素的增加能顯著損傷T淋巴細胞,對巨噬細胞也有抑制作用,使機體免疫細胞大量減少,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不能夠正常地產生相應的免疫反應。因此,當動物在應激反應敏感期間接種疫苗,就會減弱其免疫力。 1.3 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響 1.3.1 免疫抑制病 豬的免疫抑制性疾?。ㄈ鐖A環病毒感染,藍耳病等)可以破壞機體的免疫細胞或引起免疫細胞的大量減少,使豬只打過疫苗后不能刺激機體產生足量的抗體和細胞因子。司興奎等通過實驗相繼發現,圓環病毒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機體對豬瘟、偽狂犬、高致病性藍耳病和口蹄疫等疫苗的體液免疫應答,造成這些疫苗的免疫失敗。龔東仙等研究發現,PRRS感染產生的免疫抑制,可以惡化慢性傳染性疾病,并使豬對其它疾病如豬瘟等疫苗的免疫應答下降,造成免疫失敗。 1.3.2 免疫抑制性藥物 某些藥物如慶大霉素、四環素、強力霉素抑制淋巴細胞的趨化性;磺胺甲基異噁唑、強力霉素、先鋒霉素抑制淋巴細胞的轉化;氯霉素、利福平抑制抗體的產生等,從而影響免疫效果。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潑尼松、可的松等具有抑制免疫作用;性激素如睪丸激素、雄激素等對免疫應答有抑制作用,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利巴韋林等能夠干擾和抑制疫苗病毒的復制,如果在免疫期間使用這些藥物會顯著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 1.3.3 霉菌毒素的影響 目前,霉菌毒素在飼料中普遍存在,霉菌毒素不僅可以導致畜禽生長受阻、繁殖機能下降、組織壞死、致癌以及基因突變,而且還可以引起動物機體嚴重的免疫抑制。在所有霉菌毒素當中, 黃曲霉毒素( AF) 高強度地抑制動物免疫系統, Kellys等指出即使是低劑量的AF也可以抑制豬的生長, 改變豬的體液和細胞免疫。Vlata等通過玉米赤霉希酮(ZEA)對外周血液單核細胞影響的研究,發現高濃度的ZEA( 30μg/ ml) 能夠抑制T、B淋巴細胞的增殖。 |
下一篇:豬場免疫的十大原則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