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20 點擊: 次 來源:中農快檢服務號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非洲豬瘟在2018年被發現以來,一起烈性傳染能力在我國養殖行業迅速蔓延開來,導致大量的生豬死亡,給我國的生豬養殖產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被國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并且目前為止沒有有效的疫苗進行控制。它主要通過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和污染物等間接傳播)。急性感染期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形成高濃度的氣溶膠,但病毒在氣溶膠中的半衰期僅十幾分鐘,氣溶膠中的病毒在較短時間內即喪失感染性。且氣溶膠傳播很緩慢,不存在通過空氣發生遠距離擴散的可能。既然如此,非洲豬瘟猖獗的原因何在?根據研究方面表明認為:第一、傳播難以阻斷,各種物資都可能成為帶毒的載體;第二、高致死率;第三、無有效疫苗。 1、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特點 ①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廣泛的組織嗜性,所有組織均可帶毒,所有體液均可排毒,如唾液、嘔吐物、糞便、尿液、血液、精液等,因此病豬可攜帶和排除大量病毒。 ② 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具有極強的存活能力,使其可在各種物資中長時間存在,并保持感染性。 ③ 極強的存活能力使其可通過附著于各種物資進行擴散,傳播方式多樣,難以阻斷。 ④ 雖然自然傳播速度較慢,但人為的活動和影響極大加快了非瘟的傳播速度。歐洲總結其近60年非洲豬瘟流行的經驗,發現最重要的四個傳播方式:機場港口的生肉垃圾、豬肉和生豬的轉運、帶毒野豬的活動、蜱蟲叮咬。 ⑤ 非洲豬瘟具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征,能進入野豬和軟蜱生存繁殖并排毒。一旦進入,則病毒可在環境中持續循環,難以清除。由于野豬和軟蜱活動不受限,極難切斷其擴散。因此,非洲豬瘟的傳播能力: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效率低,感染率低;壞消息是幾乎所有物品都可能帶長時間帶毒成為傳播載體,且野豬一旦感染,將難以凈化和控制。 2、非洲豬瘟病毒的致病力 非洲豬瘟病毒的致病機理:ASFV可經過口和上呼吸道系統進入豬體,在鼻咽部或是扁桃體發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頜淋巴結,通過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強毒感染時細胞變化很快,在呈現明顯的刺激反應前,細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時,刺激反應很容易觀察到,細胞核變大,普遍發生有絲分裂。發病率通常在40%-85%之間,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異。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達9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動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間,在幼年動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間;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間 。此外,病毒還對免疫細胞具有嗜性,引起全身免疫系統機能障礙,免疫力下降,繼發其他病原感染。 3、非洲豬瘟疫苗研究現狀 當前暫無有效疫苗來防控。 ① 滅活疫苗:已經被驗證不能提供保護。 ② 弱毒活疫苗:非洲豬瘟病毒較難適應細胞并穩定傳代,截至目前僅有的幾株傳代致弱毒株均發現出現了較大的基因突變,雖致病力降低,但也不能提供有效保護;自然致弱株保護力同樣有限,且存在毒性返強的可能性;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是最有希望的選擇,目前針對MGF、CD2v、9GL等基因進行缺失,發現對同源毒株可提供較理想的保護,但對異型毒株仍缺乏有效交叉保護,且一直還未實現商品化生產。 ③ 亞單位疫苗和DNA疫苗:由于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復雜,含至少150個蛋白,因此少數幾個蛋白很難誘導機體產生的全面保護,這是亞單位疫苗的缺陷。但其安全性高,因此在種豬群會成為比較好的選擇;DNA疫苗和載體疫苗獲得比較 容易,容易生產,但同樣具有免疫原性低,保護力有限的特點,其安全性也需要進一步驗證。 4、非洲豬瘟疫病防控建議 4.1 普及非洲豬瘟的相關知識: ① 引起全民重視,防控非洲豬瘟人人有責。 ② 消除恐懼,非洲豬瘟不感染人。 ③ 堅定信心,信心比黃金更珍貴。 |
下一篇:我國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建設進展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